2023年11月30日,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老师邹绍辉、杨晴,老师王德鲁,硕士杨紫怡,物流管理专业20级学生赵婉洋和物流管理21级学生马瑞鑫在《能源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期刊(影响因子:3.4;JCR分区:Q3;中科院分区:大类学科:工程技术4区,小类学科:能源与燃料4区;学科与分区:ENERGY & FUELS - SCIE(Q3))发表论文《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对中国碳效率的驱动因素和政策评估》(The driving factors and policy evaluation of China’s carbon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文章揭示企业间碳效率的差异程度和驱动因素,科学评估现有的减排政策,可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企业层面微观数据,测算出2001—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碳效率及其异质性,从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阶段、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等多维度分析碳效率异质性,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碳效率的驱动作用及其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并利用夏普利值分解方法,量化各因素对企业碳效率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无论在省际间、行业间,还是省份内部、行业内部,企业碳效率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行业差异、企业规模和区域差异是影响企业碳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企业规模对企业碳效率产生显著地倒“U”型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存有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通过分析与企业规模、地区导向、行业导向相关的碳减排政策,发现这些政策由于忽视了企业碳效率的异质性,导致生产规模大、碳效率高的企业和地区反而承担更高的减排任务,很可能诱发产出由高碳效率企业或地区向低碳排放企业或地区流动,抑制整体碳效率的提高。未来减排政策应当弱化直接的减排总量目标控制,强化经济性调控工具运用,并基于企业碳效率异质性,制定省级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的碳减排政策,同时,健全全国市场退出机制,特别是制定统一的企业碳强度标准。
论文利用企业层面微观数据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碳效率的异质性,基于多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分析,识别出关键驱动因素,实证检验其对企业碳效率的驱动机理,并基于夏普利值方法,测算出各驱动因素对企业碳效率的贡献度,进一步分析这些驱动作用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由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论,政府在未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制定中,特别是在与生产规模相关、地区倾向、行业倾向的政策制定中,应当着重考虑企业碳效率异质性可能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