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学校代码:1070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代码:1201)
一、学校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2003年更名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力争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学科历史悠久,学科传承特色鲜明
(一)历史与传承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是陕西省优势学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的西安矿业学院管理教研组,创始人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首批留苏归国管理学专家黄树模教授;20世纪80年代刘建生教授和唐祖章教授在煤炭企业质量管理和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建生教授因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而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亲切接见。1984年挂靠矿业工程学科培养质量管理和矿业系统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依托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矿业经济与管理和安全经济与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在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矿业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40岁以下27人,41-50岁2人,51岁以上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7人,具备境外学习经历者9人,硕导博导26人,拥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背景工管兼备的师资团队。

|

|
黄树模 教授 我国首批留苏归国管理学专家 |
刘建生 教授 全国推行TQM三十周年卓越推进者 |
(二)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是西部能源及其相关行业,尤其是煤炭及其相关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和管理技术支撑的重要基地,设置四个研究方向:安全与应急管理、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社会管理工程。
本学科拥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软科学基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丝路质量研究院。近五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科项目4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扎根西部、服务矿业,熟练应用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于能源管理的高级人才;投身国家能源行业,心系能源战略安全,能够熟练应用各类期权、工业工程、现代物流等工具和新兴专业于煤炭能源行业的建设与管理人才;熟悉进行预测、评估,组织并开发使之付诸实施的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
(四)生源情况
本学科研究生生源质量良好,生源充足。近五年一志愿报考166人,实际录取97人,年均招生19.4人;10%-20%的生源分布在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985、211和地方高水平大学。
(五)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可溯源至1965年设立的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采矿工程系矿业经济教研组,创始人是20世纪50年代留苏研究生黄树模教授。1978年刘建生教授创建全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机构——煤炭部质量管理研究咨询与培训中心,唐祖章教授创建系统工程教研室,在质量管理、矿业系统工程两个学科方向上具备了重要的学科影响。李红霞教授担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专家委员、邹绍辉教授担任中国“双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新平教授担任中国质量协会理事,并被《宏观质量研究》杂志聘为特约作者,在各自研究领域赢得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本学科2008年获批“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6年与陕西省质监局(现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组建“陕西省丝路质量研究院”,2019年获批陕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与延安大学联合获批)。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以“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具备为西部培养“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条件和能力。在良好社会声誉的支撑下,本学科顺利获得第26届IE&EM国际会议承办权。
三、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 |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优势 |
学科带头人 |
1.安全与应急管理 |
本方向面向矿业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开展不安全行为致因机理、险兆事件防控机理、事故情景推演、应急处置方法、员工安全胜任力特征、应急能力测试等研究,特色鲜明。提出了安全经济溢出理论,构建了矿工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行为安全干预模式、安全胜任力模型、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等,丰富了安全与应急管理理论成果,创新了方法应用。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2项,出版专著6部,取得专利18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 |

李红霞 教授 |
2.管理系统工程 |
本方向面向能源经济管理领域,重点研究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能源投资决策、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能源产业创新等。在资源资产定价、最优开采规模等方向特色鲜明。矿业权实物期权和案例估价方法应用于研究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不确定条件下资源投资决策方法、最优开采规模确定方法应用制定陕西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5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

邹绍辉 教授 |
3.工业工程 |
本方向面向煤炭、能源化工及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设备健康维护与管理、生产调度优化、质量绩效评价与创新等多领域协调发展、特色鲜明。智能制造涌现性行为的产生机理指导了智能化矿山建设模式,智能优化算法为芯片制造企业作业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等。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1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取得专利30余项。 |

孙林辉 教授 |
4.社会管理工程 |
主要开展中国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中资源供给、社会稳定及友好环境等演进问题研究,旨在探索资源配置与家庭能源消费的动态演进及其机制,探索能源资源与安全可持续供给发展路径等。形成了人口学、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交叉特色,在社会变迁与积极健康老龄化等方面特色鲜明。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 |

王萍 教授 |
四、立足西部能源经济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突出
管理学院将“三全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创新创业与科研、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形成了“大思政”工作格局,近年来,学院党建述职考核均为“好”,2019年学院获评“文明院部”,学院考核获得优秀。
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学院成立了“经管类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成《客户关系管理》等六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工程合同管理》获评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晓明老师获评“课程思政教学能手”,张喆老师获评“课程思政教学骨干”,王新平教授为师生开设了《大国崛起与中美贸易战》线上讲座。
社会实践方面:学院社会实践团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共产党员网、中青在线、三秦学联等媒体发稿300余篇,1人获评团中央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获评团省委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评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在学生公寓建成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和党员服务站,在学院网页、公众号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类新闻300余条,并组织师生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组织教师拍摄《信仰的力量——那些最动人心的烈士遗书》15门系列微党课,通过学院网站和公众号发布,引起广泛反响。
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学院讲党课的做法被“学习强国”平台采访报道;2020年疫情期间,师生党员100%交纳特殊党费27123元,捐助215付护目镜5375元,体现了对国家的拳拳爱心,2名毕业生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1名学生被所在社区评为防疫抗疫“优秀志愿者”。
思政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思政队伍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过硬,科研能力突出,重视学习提升。现有辅导员14名,其中专职辅导员10名,兼职辅导员4名,副处级辅导员2名;近年来1人获陕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比赛一等奖,3人获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发表思政教育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校级思政课题3项;同时学院安排辅导员赴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管理水平。
五、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度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多位教师入选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陆续获得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张丽莉”式优秀教职工(王新平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张金锁教授、李红霞教授)、陕西省教学团队(王新平教授)、省级科技新星(邹绍辉教授)、省级人文社科英才计划(李红霞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邹绍辉教授)、师德先进个人(王新平教授、李朋林教授)等荣誉。
多年来,本学科对教师的考核一直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学术水平、道德水准等综合考察,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没有出现教师因违反法律法规、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行为而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面临巨大就业压力,本着扶危助困的拳拳爱心,学院108位教职员工全员参与,以专业为单位,每位教师包干5-10名学生,充分发掘教师的企业合作关系,发挥横向项目、纵向项目的外部合作资源,为大学生、研究生开拓就业渠道。本学科教师王新平教授、邹绍辉教授、党晓旭副教授邀请4位本科毕业生加入自己的学科团队担任科研助理,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就业困难期;并组织学生到际华集团3513公司、联塑科技公司(陕西泾阳)、中建三局西安公司等单位现场考察,参加企业面试考察,帮助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就业机会;并多方联系中铁集团、鲁商集团、金隅集团北京建材公司、西电集团等单位,帮助任子龙(工商管理学科,2010级)、刘萍(工业工程专业硕士,2014级)、王东杉(2016级,电子商务本科生,患小儿麻痹症、为特殊困难学生)等多位同学顺利就业。
为了帮助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本学科教师刘旸、张喆、王新平、陈华、王嵩、尚梅、钱敏等,购买1500多套护目镜、防护服,2000多只医用口罩,赠送给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为陕西省的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荣誉表彰 |
获得者 |
获得年度 |
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
邹绍辉 |
2018 |
陕西省科技新星 |
邹绍辉 |
2017 |
陕西省人文社科英才计划 |
李红霞 |
2015 |
陕西省教学名师 |
张金锁、李红霞 |
2010,2013 |
陕西省教学团队 |
王新平 |
2015 |
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王新平 |
2015 |
陕西省“张丽莉”式优秀教职工 |
王新平 |
2014 |
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
邹绍辉 |
2020 |
西安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
王新平,李朋林 |
2019,2017 |
陕西省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李红霞 |
2015 |
六、学科平台
序号 |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 年度 |
参与单 位情况 |
参与学 科情况 |
评估 情况 |
1 |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2008 |
1(1) |
1(100%) |
合格 |
2 |
省级研究基地 |
陕西丝路质量研究院 |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16 |
1(1) |
1(100%) |
合格 |
3 |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 |
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
陕西省科技厅 |
2019 |
1(1) |
1(100%) |
合格 |
4 |
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2010 |
1(1) |
1(30%) |
合格 |
5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2015 |
1(1) |
1(30%) |
合格 |
七、原创性创新与学术贡献
(一)基于三类危险源理论的基坑支护事故致因模型研究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及三类危险源理论基础上,对多省建筑基坑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基坑安全管理办法和原则措施,用于指导和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的行为。明确了基坑支护事故危险源,构建了基坑支护事故致因机理模型。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建筑基坑安全文化,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序号 |
论文题目 |
第一 作者 |
刊物/会议名称 |
发表 时间 |
体现论文水平的有关说明 (限30字) |
1 |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unsafe behaviour of coal miners based 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
李红霞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
201701 |
干预工人疲劳作业,减轻矿工工作压力,预防不安全事故。 |
2 |
Risk probability predictions for coal 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李红霞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
201901 |
研究结果对煤炭企业未来风险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
3 |
矿工工作倦怠与心理资本关系研究 |
李红霞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N:11-2865/X) |
201606 |
提高矿工心理资本水平能够有效减少工作倦怠的产生。 |
4 |
PSB与工作压力、工作资源及PSC的关系研究 |
李琰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N:11-2865/X) |
201901 |
研究结果为煤矿企业管理者对矿工心理行为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
5 |
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因素识别与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
李琰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N:11-2865/X) |
201709 |
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干预矿工不安全行为,少矿难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6 |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矿工不安全行为仿真分析 |
李琰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N 11-5335/TB) |
201801 |
研究结果为煤矿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提供思路 |
7 |
矿工作业疲劳对煤矿险兆事件的影响机理——基于情感耗竭中介变量的分析 |
沈剑 |
安全与环境学报 (CN:11-4537/X) |
201902 |
验证作业疲劳等因素与煤矿险兆事件的关系,有效防范煤矿事故。 |
(二)碳市场与能源产业的耦合关系研究
基于H-P滤波法解析了国内碳价波动规律及区域特征,从区域影响看,天津和北京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波动一致特征更明显,而湖北和重庆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对天津的影响程度较小;能源期货市场、能源股票市场和碳市场之间呈现出结构变化和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碳市场价格对于自身的冲击都显著强烈于对其他市场的冲击,且冲击具有持久性;国际碳期货价格与国内碳价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
|
论文题目 |
第一 作者 |
刊物/会议名称 |
发表 时间 |
体现论文水平的有关说明 (限30字) |
1 |
Multifractal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volume in European carbon futures markets |
邹绍辉 |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202006 |
用MF-DCCA研究欧洲碳期货市场价格与交易量的相互关系和多重分形 |
2 |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nergy and carbon markets in China based on multifractal theory |
邹绍辉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
202009 |
基于多重分型理论研究了能源市场和碳市场关系 |
3 |
Multifractal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lectricity and Carbon Markets in China |
邹绍辉 |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201905 |
研究了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分型关系 |
4 |
An integrated measurement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from a trading-oriented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urban families in Xuzhou, China |
郭道燕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805 |
采用排放系数法系统计算了31个与家庭活动相关项目的碳排放系数 |
5 |
Can China fulfill its commitment to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Paris Agreement? Analysis based on a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
郭道燕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 |
201808 |
论证了CCUS在降低CO2浓度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政府降低CO2浓度提供了政策建议 |
6 |
A co-word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for maintaining sustainability |
郭道燕 |
Sustainability |
201709 |
探讨组织约束的研究现状,为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
7 |
Intertemporal optimization of the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in terms of uncertain demand,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ecurity |
杨晴 |
Energy Policy |
202004 |
提出了一种组合优化方法,建立了需求不确定下跨期优化模型 |
8 |
The drivers of coal overcapac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ecomposition |
杨晴 |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
201902 |
提出了定量解构产能过剩率的方法,揭示了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 |
9 |
A New Hybrid Method for China'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Forecasting Based on ARIMA and XGBoost |
李品 |
Energies |
201806 |
提出了一种组合预测方法,是对多目标决策问题研究思路的重要创新 |
(三)煤矿工人安全胜任力理论与应用
提出“人因双态”安全生产分类管控体系,构建了矿工安全胜任力模型;在充分考虑了体系模型有效性和测评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利用人因工程技术将量表评价、仪器检测、行为观察结合起来,突出定量和客观评价;研发了两套测评系统,提供了人员准入的参考标准;提升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1 |
Due Date Assignment and Convex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duling with Variable Job Processing Times |
孙林辉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 |
201608 |
找出最优排序计划,为企业做好资源分配提供了更优的算法帮助。 |
2 |
Permutation flowshop scheduling with simple linear deterioration |
孙林辉 |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
201908 |
为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最优算法支持。 |
3 |
汽车生产物流作业肌骨损伤评价方法改进研究 |
孙林辉 |
工业工程与管理 (CN:31-1738/T) |
201910 |
评价作业中的MSDs风险,为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提供帮助。 |
4 |
应急场景下矿工生理指标评估的试验研究 |
袁晓芳 |
煤炭工程 (CN:11-4658/TD) |
202010 |
找出矿工在灾难场景下生理指标特征与应急反应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
5 |
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袁晓芳 |
工业工程与管理 (CN:31-1738/T) |
201912 |
为共享单车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6 |
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图恐惧诉求效果研究 |
袁晓芳 |
安全与环境学报 (CN:11-4537/X) |
202002 |
研究了有无恐惧诉求元素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图的效果的差异。 |
7 |
网络商品评价不一致性对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影响 |
张巍 |
工业工程与管理 (CN:31-1738/T) |
201910 |
丰富了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 |
8 |
基于扎根理论的煤矿运输险兆 事件影响因素研究 |
孙庆兰 |
安全与环境学报 (CN:11-4537/X) |
201706 |
为提升煤矿运输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制定的参考。 |
9 |
Optimal household appliances scheduling of multiple smart homes using an improved cooperative algorithm |
Zhu Jiawei |
Energy (ISSN0360-5442) |
201903 |
SCI、EI检索。针对智能家电用电调度提出改进粒子群算法。 |
10 |
A hybrid quantum evolutionary algorithm with improved decoding scheme for a robotic flowshop scheduling problem |
Manier |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Theory Methods & Applications, |
201703 |
找出最优排序计划,为企业做好资源分配提供了更优的算法帮助。 |
(四)质量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研究指出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并非生产技术,而是道德、法律问题。提出的质量伦理道德问题超脱了大多数学者把质量安全不过关的原因习惯性归结于技术性的观点;视角独到。进一步提出:依靠严刑峻法来守住食品质量安全的底线是当务之急;但法律不是质量安全的终极守护,最终还要依靠文化、教育等构建从业者道德观念。研究结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德为基,德以法为本”,为政府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明确思路。
1 |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分析 |
王新平 |
食品科学 (CN:11-2206/TS) |
201609 |
采用统一建模语言,对系统业务流程、静态、动态模型进行可视化建模。 |
2 |
体脑疲劳交互影响下煤矿工人作业改善研究 |
王新平 |
工业工程 (CN:44-1429/TH) |
202004 |
煤矿工人的体疲劳主要在腰 肩,噪声和视觉是脑疲劳的主 要因素。 |
3 |
煤矿企业员工关系质量和工作投入与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 |
王新平 |
煤矿安全 (CN:21-1232/TD) |
201906 |
厘清关系质量与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对安全行为管控意义重大。 |
4 |
军民融合互惠性协同创新思想的理论阐述 |
钱敏 |
科技管理研究 (CN:44-1223/G3) |
202006 |
互惠偏好显著大于理性偏好的军民融合效率,CSSCI源刊发表。 |
八、重要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型 |
项目(课题)名称 |
项目编号 |
负责人 |
立项 时间 |
经费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煤矿工人安全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71673220 |
孙林辉 |
2016 |
46 |
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一般项目 |
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煤炭产业组织变革研究 |
19BGL183 |
邹绍辉 |
2019 |
19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 |
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社会网络传播过程研究 |
51604216 |
李琰 |
2016 |
17 |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重点项目子课题 |
煤矿重大灾害隐蔽致灾因素风险识别、预警及应急管理研究 |
U1904210 |
李红霞 |
2019 |
35 |
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一般项目 |
农村老年人家庭结构与代际支持的动态演进研究 |
17BRK020 |
王萍 |
2017 |
19 |
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一般项目 |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评价体系研究 |
19BJL043 |
王思薇 |
2019 |
19 |
7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西部项目 |
多元协同视角下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
20XGL025 |
李红霞 |
2020 |
19 |
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 |
生态环境约束下我国煤炭跨期最优开采规模及保障机制研究 |
71704140 |
闫晓霞 |
2017 |
20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 |
社会福利视角下煤电产能省际空间错配的形成机理与纠偏机制研究 |
72004181 |
杨晴 |
2020 |
15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 |
基于人因数据同步分析的矿工应急反应测试与应急能力评估研究 |
71403204 |
袁晓芳 |
2015 |
17 |
九、重要科研获奖
序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 等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 年度 |
参与单 位情况 |
参与学 科情况 |
1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人的应急管理与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来自大学校园的观察与实践 |
李红霞 |
2016 |
1(1) |
1(100%) |
2 |
第七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 |
二等 |
居住安排对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
王萍 |
2018 |
1(1) |
1(100%) |
3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大断面采空区巷道柔模混凝土管棚碹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 |
王嵩 |
2018 |
1(1) |
1(100%) |
4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复杂多变环境下项目调度管理理论与方法 |
雷卫东(7/9) |
2017 |
1(1) |
1(100%) |
5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决策影响因素及决策方法研究 |
张云翌(3/9) |
2019 |
1(1) |
1(100%) |
6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三等奖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陕西煤炭资源开发模式与政策研究 |
袁显平(1/1) |
2017 |
1(1) |
1(100%) |
7 |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优秀成果 |
一等奖 |
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邹绍辉(1/7) |
2019 |
1(1) |
1(100%) |
8 |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水土保持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社会效应研究 |
孙林辉(3/11) |
2017 |
1(1) |
1(100%) |
9 |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
三等奖 |
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道德,还是法律? |
王新平(1/3) |
2017 |
1(2) |
1(100%) |
10 |
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 |
银奖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
姚敏(1/11) |
2019 |
1(3) |
1(50%) |
十、立足西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一)学科社会服务面向
近年来,本学科发挥科研成果优势,在为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西部矿业企业优化管理模式以及能源矿业产业转型升级、西部矿业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以安全人因和安全心理研究成果提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基于安全三类危险源理论和行为模拟、神经科学等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关注群体在安全事件中的反应变化规律;进一步提出煤矿人因事故应急干预策略,为煤矿人因事故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成果已经在神华集团、陕煤集团等多家企业得到应用。
(2)以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的研究,对地方政府提供资政建议
本学科团队主持完成的《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得到了时任陕西省省长、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认为提出的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方向规划路径具备实操性和可行性。相关成果已经被吸收纳入陕西省“十四五”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中。
(3)以“人因双态”安全管控体系,为煤矿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提供路径
本学科团队研发的“煤矿职工心理健康与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网络版)”和“人体作业状态检测系统”,作为煤炭矿山企业人员招聘和上岗测评筛查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四川煤业集团等多家煤矿应用推广,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具备实践可行性的作用。
(4)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中国质量工程师注册资格评价体系
本学科与AMAC(全国职业技能考试鉴定中心)合作,联合同济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10余家江浙沪深地区的代表性制造企业,创始发起中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制度及其相关资格评定体系建设工作。此举将为我国企业践行质量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后盾。
(5)以区域能源经济学术影响,推进科学普及、服务社会大众
本学科紧紧围绕区域能源经济与管理展开教学科研工作,多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西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学术会议”上以主题报告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将研究成果发布于社会,积极发表学术论文,促进科学普及,服务社会大众。
(二)社会服务面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安全人因研究助力煤炭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面向煤矿人因事故应急管控需求,研究煤矿人因事故全过程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和科学管控对策,是煤炭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学科安全与应急管理方向在李红霞教授团队领导下,在陕西煤化工集团张家峁矿业公司通过行为模拟、远程观察、神经科学等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多角度考察人(群)对煤矿人因事故的心理反应特征以及演化规律,进一步关注各种管控对策、媒体报道及公共舆论对突发/群体事件演化的影响,关注事故前、中、后人的生理心理及状态的变化,关注大面积、快速传播的新兴媒体在事件演变中的作用;并在煤矿生产一线开展人群模拟实验。通过对生物-心理、个体-群体和决策者-执行者三大视角展开研究,探索煤矿人因事故背景下人员应急心理与行为深层次的原因,总结其触发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性的煤矿人因事故应急干预策略。
研究成果继续推广至中达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神华宁煤集团(现国家能投集团宁煤集团)等煤炭企业生产现场,为企业防范人因事故、为提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为政府应对煤矿人因事故提供应急管理决策支持。
典型案例二:以能源化工产业布局研究助力陕西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学科“管理系统工程”方向在邹绍辉教授团队领导下,获得了较强的学术声誉。受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委托,本团队主笔完成的《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得到梁桂常务副省长批示以及原刘国中省长和赵刚副省长的圈阅,梁桂常务副省长的批示为:该研究报告系统而深入,就我省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解渴”的研究,“六个建成”的目标和“五个千方百计”的路径设计很深刻,建议作为今年“十四五”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陕北能源转化工作的重要政策措施参考。2020年5月,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刘国中省长指定课题《陕西省煤制油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对策研究》《陕西省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对策研究》的内容主体。2020年7月,赵刚副省长又组织召开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听取了本研究报告的转化和跟进情况,质询了有哪些内容已经在陕西省“十四五”能化产业规划中予以吸收采纳,并要求根据该研究成果尽快出台《陕西省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目前,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已经融入《陕西省“十四五”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典型案例三:构建“人因双态”安全管控体系,助力煤矿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
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是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学科“工业工程与管理”方向在孙林辉教授团队带领下,运用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持续开展基于“人”的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人的常态(稳态)影响模式与暂态影响模式的“人因双态”安全生产分类管控体系,并构建了适合煤矿工人的安全胜任力模型。进而在充分考虑了体系模型有效性和测评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利用人因工程技术将量表评价、仪器检测、行为观察结合起来,突出定量和客观评价,研发了“煤矿职工心理健康与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网络版)”和“人体作业状态检测系统”,作为人员招聘和上岗前的测评筛查手段,提供了人员准入的参考标准。
研究成果已经在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四川煤业集团、陕西煤业集团、中国华能庆阳煤电有限公司等多家煤矿应用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作用。
典型案例四:校企深度合作,发起恢复中国质量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注册制度
截止2013年底,我国企业中,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注册质量工程师仅为1.2人,与美国全国3亿多人口就有近10万名质量工程师相比(每万名3.3人),存在明显差距,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本学科“工业工程与管理”方向在王新平教授团队带领下,2016年主办《中国质量西部论坛》大会,提出“恢复中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注册制度’的倡议”;2019年与AMAC(全国职业技能考试鉴定中心)合作,联合同济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20多家高校、10余家江浙沪深地区的制造企业,开创中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体系,并开展“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职业考试及评价工作;后续五年内将陆续推出“质量经理”“质量总监”“可靠性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等系列评价。
目前,考试教材已经完成组织编写,2021年陆续在陕西、甘肃、苏州、合肥、东莞、深圳等地设立考点,以支撑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向全国辐射和推广。此举将为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培养大量的质量专业人才,为质量强国战略重大决策的实施提供坚强后盾。
典型案例五:实践农村积极健康老龄化之跟踪建设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显著等诸多特点,因此,切实实践农村积极健康老龄化是贯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学科“社会管理工程”方向在王萍教授团队带领下,展开“实践农村积极健康老龄化之跟踪建设”的社会服务。基于与西安交通大学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在安徽省巢湖农村地区的连续18年共7期的纵向跟踪调查,展开了农村积极健康老龄化“中国经验”的探索。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展开农村老年人家庭结构态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家庭结构变动对家庭养老及其健康后果影响的动态演进研究,从宏微观剖析了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变迁等现实问题之根源及内在机制,并在国内顶级期刊及科普报纸等发表系列实践农村积极健康老龄化之路径的观点和政策谏言,积极科普健康老龄化的实操办法,从而促进农村老年人实现智慧健康长寿。
该研究在健康中国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国家战略下,实现社会稳定及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